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苏林在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大学发表重要讲话
(北江报网)10月2日下午,正在访问爱尔兰的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苏林造访了都柏林圣三一大学(Trinity Dublin)并发表题为《越南与爱尔兰友好合作关系在新纪元的愿景 致力于合作、和平与发展》的重要讲话。
都柏林圣三一大学由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于1592年成立,是爱尔兰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一所大学,同时也是欧洲最著名的大学之一。该大学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共有1.8万名。
苏林总书记、国家主席发表讲话。 |
都柏林圣三一大学刚计划与越南河内国家大学合作开展管理与经济专业培训合作计划。近期,双方已派遣人员参加彼此举行的各场科学研讨会。
苏林总书记、国家主席在发表讲话中强调,越爱两国在历史和文化上拥有许多相同之处。两国在争取民族独立、自由的坚强、不屈不挠的斗争过程中都付出巨大牺牲和遭受巨大损失。两国都高度重视好学、和好与好客传统,家庭价值和团结情谊。越南高度评价爱尔兰经济社会取得突破发展,爱尔兰还是国际团结精神和国际威望的象征。
苏林总书记、国家主席在讲话中介绍了越南近80年立国、近40年实施革新的故事。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越南人民一已争取了民族独立和自由并取得许多巨大、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成就。苏林总书记、国家主席感谢爱尔兰政府和人民近30年来已向越南发展事业,尤其是消除贫困、克服战争遗留后果、援助弱势人群、提高经济管理能力、促进性别平等和应对气候变化等事业提供的宝贵帮助和支持。
苏林总书记、国家主席强调,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越南坚定不移实现“民族独立与社主义紧密相连”的目标,以其为捍卫和发展国家的思想和指南针。越南也继续以人为核心和发展的动力;建设民有、民治、民享的法治国家,一贯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友好、合作与发展,多边化、多样化关系,是国际社会的朋友、可信赖伙伴,积极和负责任的成员;积极主动深入和全民融入全球一体化进程等的对外政策。
苏林总书记、国家主席在讲话中强调了越南“四不”国防政策,包括即: 不参加军事联盟,不允许任何国家在越南境内设立军事基地,或使用越南领土对抗其他国家,不与任何国家结盟对抗其他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不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越南支持和尊重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大力支持以和平方式解决各争端,反对单方面行动、强权政治,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等。
基于上述精神,越南已为国际和平和安全做出积极贡献。10年来,越南已派遣数千名军官和警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同联合国一道努力维护国际和平、安全,改善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生活条件。越南还积极参加世界上许多国家人道主义援助,支援各国灾害救灾工作。进入新纪元,越南以新的地位和势力,下决心有效实施新时代外交,愿为世界政治、全球经济和人类文明做出更积极、更主动的贡献。
苏林总书记、国家主席强调,在近30年与爱尔兰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友好关系和多方面的合作日益积极发展。越南始终重视对爱关系。此次访问将为进一步加强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做出贡献。
为了最大限度利用战略机遇,把挑战转化为机遇,为两国创造繁荣的未来,苏林总书记、国家主席在讲话中已指出三大方向:
第一,主动创建新的发展空间,为两国人民带来利益和繁荣;相信两国将在高等教育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将为发挥各自国家优势和近30年来双边合作成就做出贡献;开启新的、顺应时代趋势的合作方向。
第二,在提高主动性、自立自强和适应全球新挑战能力中创造新突破;需一道努力改变处理各全球挑战的思维和方式,从“被动地应对和处理”转向“未雨绸缪,居安思危,主动预防和控制”;主动塑造新优势和提高内在力量,对来自外部环境影响的抵御能力。
第三,需提高越南与爱尔兰对国际和平、合作与发展的作用和主动做出更大的贡献。都作为国际社会积极和负责任成员的越南和爱尔兰应积极推动多边合作,尊重国际法,尤其是在国际关系中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不威胁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高度重视联合国的作用,主动提倡新的合作设想,致力于人类和平、合作、安全、稳定与发展。特别,需为维持各海域、大洋的安全、航行与飞越自由和安全做出更积极的贡献,确保符合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国际法。
苏林总书记、国家主席以爱尔兰的成语“在所有关系中,友情是最好的,并永远是这样的”结束了讲话,相信越爱两国将并肩同行,保持密切合作,走向未来更高的关系级别,造福两国人民,致力于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合作与发展。
值此之际,苏林总书记、国家主席一行参观了都柏林圣三一大学图书馆,这里,藏有大量的珍贵著作,其中由修道士于9世纪完成的《凯尔特经典》(The Book of Kells)极为珍贵;听取了关于爱尔兰1916年独立宣言和爱尔兰最有代表性的国家象征的凯尔特竖琴的介绍。
苏林总书记、国家主席还在留言簿上留言。其中相信,以双方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战略伙伴框架,都柏林圣三一大学与越南各所大学乃至越南与爱尔兰之间的教育合作将为双方大学生和讲师带来更多机会。双方将成功建设知识桥梁,推动创新和未来可持续发展。(完)
读者意见 (0)